就医本质就属于一种市场交易

来源:医师报

人花钱的欲望里不包括购买医疗。病人进入医疗系统是为了看病,而不是来“买”东西。但是总归有人出钱有人挣钱,因此就医本质也属于一种市场交易。

病人看医生想给两个问题寻找答案:“我怎么了?”,“我该怎么办?”。知道自己有病时,大部分人都会信任医生让医生去做检查与治疗,甚至不问查什么,也不知道会花多少钱。如果需要手术,外科医生多半更完全是个陌生人,来了就要几千块钱做检查或切开。需要手术的病人只能从长计议,只考虑手术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而眼下得到的只有手术疼痛与并发症。与买车,买衣服,剪头发不同,病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会花多少钱。即使有人出钱,患者也无从知道治疗是否真有效。医疗交易不是双方都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病人必须相信医生会采取正确行动,公平要价。

在这样的前提下,医患关系虽然也算是一种社会服务中的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但肯定有特别之处。特别之处在哪里呢?

信息倾斜

只有医生有能力回答病人的问题,这使得医患关系与普通商业交易非常不同。虽然医生的信息不见得完善却比病人所掌握的好得多,而且医生有资源不需要什么费用就可以去查询更多有关的信息。这个差异形成了医患关系中特殊的信息倾斜。社会各种交易中,一方代表另一方做决定的关系在法律上称为“代理人”。和其他形式的代理一样,医生也相当于病人的代理人,代表着病人来决定治疗方案,“购买”进一步的医疗服务。雇佣代理人的原因是代理人手里的信息与交易成本较低。医生替病人做决定要比患者自己去学医然后回来做决定快捷便宜得多。

当今世界,病人来看医生时,尤其病情严重而时间又允许时,病人或家属都会自己在家事先做好功课,嘴里满是专业术语名词。但是实际上,基本都是从网上各处查来些资料,其专业水平基本完全停止在词汇上 。网上资料不仅支离破碎不成系统,而且肤浅简单。这是网上资料的特征,因为其目的是广告,要让人知道某医院能处理什么病。要说九折臂而成医,照葫芦画瓢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但是很少有人真的买本临床教科书来认真读一遍。即使真去读教科书还是难免望梅止渴,因为临床判断还要借助许多对基础医学的理解。所谓“医道同源”,只能在医学科学似是而非极不发达,甚至近于矇昧的年代才有可能。

医疗代理:谁的选择?

人点菜或是选看电影时,个人品味决定着何为最佳。大量消费者与大量产品找到相互匹配时市场就会繁荣。对于一般商品,在复杂的价格,质量,个人偏好之间做出权衡是件不难的任务。求医则不一样。什么是最佳治疗方案视病情而定,而不是个人的品味或偏好。在食物或电影市场里,以钱衡量的价值通过消费者在市场不同商品中进行自由选择而实现。而在医疗服务中,大部分的选择却必须由医生决定。没有专业咨询,病人经常甚至搞不清自己究竟得的什么病,更不用说每种治疗的利弊。病人不能自己选择药物,真正治病的药物几乎全部必须由医生开处方。在不同专家不同医院之间的选择称为“转诊”,而不是“搬家”,因为这是由医生,而不是病人,所做出的决定。

虽然许多商品与服务交易都是在信息不完善情况下进行的,信息差别程度巨大是医疗服务的独家特征。例如,也许你不知道工人在干什么,但你很容易觉察你的车从修车行回来后开着是不是更顺手。照着书本可以试图修车盖房,但是其中的前提是质量不好的部件可以修复或置换。最差情况下,还可以要求退款或是推倒重建。即使通过代理人买房子,最后的决定权一定是要买主决定。而手术没做好不仅难以觉察,更可以致残甚至致命。命要没了,修理,置换,甚至赔偿全都失去了初衷的意义。

在医疗市场里,本应由消费者决定的需求一方的选择,在无可比拟的程度上,托付给了服务的提供者,医生。

在当代社会里,越来越强调知情同意。一旦牵涉任何侵犯性操作,有潜在危险,一定要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才能进行。而患者必需给予足够的信息达到“知情”才可以被要求签字。在信息倾斜,而且倾斜程度越来越大的特殊前提下,“知情”能在什么程度上实现?而倘若永远达不到真正“知情”,这一套手续意义何在?所反映的,所强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还是相互不信任?了解了医患关系的本质内容,不妨退一步对“知情同意”中蕴含的实质加以思索,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

当然,上述讨论最基本的前提是,医生行使代理特权时是否做得到无私?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