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小明教授谈中美医院建设的差异

  董福松   关小明◊ 医春藤中美微网

过去21年里,我在国内主持及参与了4所医院建设业主管理的实践,为27所国内医院建设管理进行了咨询,3次赴美国,到医院、美国医疗健康设计大会(HCD)及得克萨斯A&M大学健康系统设计研究中心参访交流,对中美医院建设的差异感触颇深。2018年11月第二次来到号称全球最大的医疗综合体,美国得克萨斯医疗中心(TMC),并有幸得到美国贝勒医学院妇产医院妇科微创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关小明教授的接待,在他引领下,参观了该妇产医院的建筑。想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中美医院建设的差异。

医院建筑是最复杂的民用公共建筑,要建设好它,不论是对业主管理、设计管理、施工管理,都具有较大的难度与挑战。

医院建筑是为病人诊断治疗和医护人员工作的使用空间,在国内将其分为门诊部、急诊部、医技部、住院部、后勤保障、行政办公、科研教学及院内生活部,近20多年来,这七部分医院建筑用房,往往被相对集成设计建设在一个有机的综合建筑楼群里。美国医院建筑的内容也基本如此,只是这样做的起始时间更早些。

总的来讲,在国内,一些传统医院建筑(尤其中医院)是亭台楼宇、雕梁画栋,现代综合医院建筑则是高楼大厦、华丽气派,且有千院一面之嫌,医院有围墙及院大门,门头、招牌是巨大醒目色彩斑澜,在实用耐用和美观之间,较多注重了外在形象。美国医院建筑,多数楼层不高,没有明显风格和复杂的装饰,“积木式”的建筑体,风格各异,个性凸显建筑感强,用色醒目大胆,没有围墙及院大门,门头、招牌非常简约,在实用耐用与美观之间,优选的是实用耐用,注重细节。美国历史文化不长,但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很多东西看似普通,内里却很有质地、很有实力。对比建筑法规、医疗保险等各种制度、就医习惯及流程、信仰、医院建设前期的策划、设计理念、建设管理思维和方法的不同,医院建筑设计、建设过程管理等具体操作环节,中美两国医院建设是有较大差异的。

一、总体规划

       国内医院门诊部、急诊部、住院部、医技部、后勤保障、行政办公、科研教学及院内生活部,20年前基本都是各自独立设计建设在一栋楼里,形成不同程度的独立成栋的,分散式布局的医院建筑,如门诊楼、住院楼、办公楼等。目前新设计建设的医院,各个部门往往集成设计建设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相对集中的综合楼群,楼群主入口部位往往是门诊,急诊部位于相对次入口处,住院部入口位于楼群的另一侧,楼群中央部位往往是影像、检验、病理等医技部门,医院建筑群内各部门之间有通道连廊相连,这样设计建设,能使得医院200多种以上不同工种岗位的人员,协同方便、安全高效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美国近年来新建设的医院建筑,从总体规划角度看,思路大同小异,但是医院建设前期策划、设计建设管理理念、思维、方法以及投资比例差异很大。比如一个500平方米的医院建筑,在美国要做出来,前期策划的时间持续需要1-1.5年的,大型一点的医院建筑建设前期,专业策划、方案论证、设计、材料选择定位,持续“纸上谈兵”3-5年司空见惯,在国内只有3-5个月。

二、门急诊部

      国内医院的门急诊部,都会有一个较大的门厅,厅内设计建设有接待咨询、挂号、收费、药房以及便民设施等。美国医院门急诊,没有挂号、收费和药房,因为美国医院和诊所全部都是预约制,是以家庭医生为主的医疗体系,不是急诊的患者,不会直接去医院的;国内医院,有内、外、妇、儿、五官等等及进一步细分的亚专科诊区,每个诊区内有一间一间的诊室,每间诊室有1到2个医生为病人看病的设施,较少考虑患者的私秘性、隐私性设置,诊室和诊室外走廊常常都是站或坐的人,近年新建设的医院才有一次、二次候诊等候空间。美国医院则大不相同,门诊各科室不进行严格的功能分区,每个预约的病人会被安排有一间诊室,诊室旁边还会有就诊前准备室、咨询室以及有序安静舒适的公共等候空间,咨询室是患者和医生交流讨论的地方,也是医生门诊时的临时办公室,被患者预约选定的医生,会在预约时间段敲门进入诊室,为患者看病,美国诊室内,常常患者和家属是坐着,而医生和其他人是站着的,诊室内的电脑台设计是要方便站着打字的。比如美国贝勒医学院附属医院,一名教授级医师同时会有3间诊室安排患者、还有3个专职护士、1-2名医学助理、数名专科培训医生和学生们。

国内急诊的抢救室、留观室、急诊ICU,常常是大空间设计,开敞式布局,不分性别的设置,有中心护士站,所有患者共处一室,护士与患者的比例是1:5甚至更低,这种布置虽然有利于医护人员同时应对多位患者,但是质量安全风险比较大,患者就医体验舒适度相对低。美国急诊这些医疗建筑空间则都是由单人间组成的岛式设计,中间没有中心护士站,并按护士与患者为1:2的比例进行配置设施,医护管理相对便捷,患者就医体验相对舒适;

国内医院门急诊地面会使用花冈岩、大理石、瓷砖或者塑胶橡胶材料铺贴,美国则多用塑胶磨石(Terrazzo)、地毯和瓷砖。

三、住院部

       国内医院住院部主要由一个个护理单元组成,是病情较重的病人住在医院进行诊治生活的场所,也是多数医护专业人员每天上班首先要到达并开早交班会的地方。病房在平面形状上多以单面布置,每个专科护理单元成单走廊长条形或H型双廊式。一般设置40-45床,护士站一个并且往往设置在病房数量较多的中间位置,病房多为2-3人间,普通病房也有住3-6人的,病床不够用时,会在走廊加床,另外还设置有医生办公室、主任护士长办公室、示教会议室、医护更衣值班室及其它辅助用房等。

美国病房平面多周边布置,辅助部分内置,护理单元成方形或矩形的回廊式,一般设置16床左右,不同医院的差异需求,有时会两个护理单元结合设置,达到32床左右,10多年前病房为单人间已经成为美国医院的标配,护士站多采用分散式布局,没有中心护士站。医生办公室、主任护士长办公室、示教会议室、医护更衣值班室等用房设置在护理单元以外的医生办公区域。多数医护专业人员每天上班不先到住院部,也很少开晨起的交班会 。每个护理单元内均设计有一间开放的家庭休息室(familly lounge),面积近百余平方米,里面配置电话、咖啡、休闲座椅及报刊杂志。单间病房内除了围绕病床设置患者区,临病房入口处设置医护区外,靠近外窗设置独立的家属区已经成为美国病房的标配,方便家属过夜陪护。美国的平均住院日现在只有3.5天,在美国不认可用床位数多少来衡量医院的规模及诊治水平,美国医院床位数总体在缩减。

国内医院护理单元地面材料多用PVC、橡胶、瓷砖,美国是塑胶磨石(Terrazzo)、地毯、木地板、瓷砖。

四、医技部
       国内手术部往往是设计建设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医技模块,有国家统一的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内部三区二通道,污物、洁物分流设计,手术部楼层上方配备有设备机房,手术室净化分级别设置。美国手术室不进行独立设计成手术部,手术室常常与供应中心、产房等相关功能结合设置建设,而且手术室上方不设置机房,美国认为手术区域单纯依靠净化风量是不可取的,患者伤口感染率的控制主要是控制医生的手以及能接触到伤口的辅料和器械,在美国要做手术的医生穿着洗手工作服,甚至可以离开手术室去吃饭,吃完饭回来,不用换鞋直接可以再次进入手术室,刷手和套穿另一件手术衣后即可进行手术操作。国内检验室、病理室仪器比较多,强电电源、弱电信息端口预留多在墙面或者地面,数量、位置鲜见留准的,管线是预埋的,美国医院实验室强弱电端口留在顶棚,容易留准和增减,满足功能及审美,方便使用建设成本相对低。

国内新建医院往往把一些DR、CT、MRI甚至直线加速器、ECT、PET-CT等大型医疗设备设计安装在一个独立区域,称其为影像中心。2016年以来山东、上海、江西出现了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美国医院,大型设备不集中安装在一起,会分散安装在使用率高使用较多科室及诊室附近。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在美国逐渐在成为主流,现在已经占据40%多的市场份额。

五、卫生间、停车位

        美国医院卫生间,分病人的和工作人员专用的,无论哪种,大小,配置齐全,公共卫生间均有潜置墙体的小孩和行李打包台,洁具都是实用耐用易清洁和维修,没有异味。有的医院将卫生间称为Restroom(休息室),员工卫生间正对马桶的门或者两侧的墙上,往往都有一个信息栏的张贴板,上面大部分是提醒医生、护士的注意事项,比如学术讲座、新药品注意事项、医疗器材使用要领、恶性事项通告、联邦对泄露病人隐私资料的罚金和判刑程度等。有的肿瘤科病人卫生间装修别具特色,墙壁上挂着美丽的风景和医院护士们微笑的图片,旁边还贴满各种鼓励人心的格言,例如“没有希望我们就一无所有”、“希望,帮助我们完成毕生不能成就的壮举;爱,成全了我们无法独立完成的善行”。美国贝勒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卫生间,除基本的洁具及扶手外,还设置有女生专用大一点的接尿杯、卫生巾、卫生棉和湿巾摆放空间。

美国医院停车位主要设计建设在地下室和专用停车楼里,少量在地面,交通设计科学顺畅,患者及家属可以方便顺利的自己泊车,也可以通过“VALET PARKING”(代客泊车)快捷泊车。

六、人性化建设及公共空间

美国医院建筑设计建设,始终“以人为中心”。所有的设计都是从人性角度出发,不但细致入微,而且有着非常成熟的营造标准,首先是注重健康管理,医院已经由传统治疗疾病的场所转向全面健康(total health)的环境建设,着重于全面改善患者及医务人员的环境质量,比如通过室内色彩和医疗环境的设计,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比如白色在美国医院建筑中极少大面积应用,木色等暖色调应用较多,通过大胆的色彩运用,医院中紧张的空间氛围被淡化。每个医院在建筑旁或屋顶都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疗愈花园(healing garden)。其次是强调生活质量,提倡亲情化医疗护理理念,美国医院非常重视患者及家属的空间,在每处患者停留时间较长的功能区,都设置了家庭单元式的等候休息区,配置有电话、UBS电源、咖啡、沙发及休闲座椅等。比如休斯敦Methodist医院,每个化疗门诊靠外窗的位置均设置了家属陪伴空间。美国ICU病房,护士们不但允许家属长时间陪伴甚至过夜,并且鼓励患者家属参与维护ICU病房的卫生。三是创造人性化服务设施,从各个层面满足患者、医护人员、家属和外来访客的需求。比如各式餐厅、咖啡厅、礼品花店,健康教室、图书美术室、儿童游乐艺术创作活动室、冥想室、教堂、患者服务中心、志愿者中心等等。再比如美国Kaiser医院设计理念有创造“积极性人际关系”、“推广健康理念”的设计宗旨,把医院建筑设计从单纯的对物理环境的美化,升华到精神环境的美化,把某个公共区域的单一功能扩充到兼备教育普及、社交、咨询和商业等多个功能。

七、其它

     美国的医疗体系和国内有着很大的不同。国内一直沿用建国初期形成的医疗体系,以政府、军队、大学、企业医院为医疗中坚力量,医疗资源相对集中,造成了目前较为明显的三甲医院拥堵。美国则是以市场模式,在100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清晰的医疗分级体系,这种分级体系分散了优质医疗资源,平衡了各地区医疗资源分配,解决了患者分流的问题,避免了过度拥堵。这就造成对医院建筑的不同需求,两国医院建筑在设计建设上的不同,更多是来源于不同的医疗资源比例和保险制度。美国的医疗保险公司数百家,这种制度导致越来越多的治疗和恢复在门诊和日间手术室完成,造成了美国医院的床均建筑面积及门诊部与住院部的面积占有比例同国内差异很大。美国医院在规划和建筑设计时,推崇循证设计原则,注重医院建设前期策划,融合各方信息、满足使用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减少、避免盲目投资和资源浪费。由于这个过程的缺失或流于形式,国内医疗建筑设施很难做到医院管理决策和运营方式与建筑规划设计的沟通协调,不容易建设出符合医院发展需要内涵的医院建筑。

医院建筑的复杂性牵涉管理模式、医疗制度、工艺流程、医学知识等方方面面的因素。相较美国医院建筑建设前有科学规范的前期策划,国内公立医院建设的决策机制显得有些盲目。绝大部分项目缺乏前期科学的论证与专业的咨询策划,没有切实可行的任务书就直接进入设计阶段,并把医院的美好愿景全部寄托在建筑师身上,建筑师在不正确的题目上作答,设计盲目性很大,结果往往不如人意。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